无息配资平台
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他作战指挥艺术的精通纯熟和运用之妙堪称一绝,被誉为“常胜将军”。粟裕领导和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,生动展现了他驾驭战争的高超艺术,苏中战役更是其中的经典一例。面对国民党军队4倍于我的优势兵力,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,“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”白银杠杆,毛主席盛赞他“指挥正确,既灵活,又勇敢”。
立足全局,坚持从战略上把握战争规律。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,粟裕认为,“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,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,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,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。”解放战争初期,中央军委曾设想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,要求华中野战军兵出淮南,向大别山、安庆、浦口前进。粟裕根据当时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,认真研判战争发展态势,把中央意图与苏中地区的实际相结合,向军委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,再转到外线作战。军委对此极为重视,很快作出了“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,再转至外线,在政治上更为有利”的重要指示。苏中战役胜利不仅在战略上侦察了敌人的虚实,达到了战争初期试战目的,而且为中央军委实行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。
7月13日晚,由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打造的新编现实题材藏戏《绿色哈达》在拉萨开演。该剧将传统藏戏元素与现代舞台表现手法相结合,展现了西藏通过实施“一江两河”等工程形成的高原生态治理成效。图为演出现场。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
玛丽娜·阿布拉莫维奇是南斯拉夫著名的行为艺术家,从70年代起就开始以自己的身体进行艺术创作。她利用个人经历表达过去和现在,突破身体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。由于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压抑,她在成年后更倾向于追求自由和大胆的行为艺术,大部分作品都以她的身体为媒介。
毛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中指出,时机、地点、部队这三个关节中,“不得其时,不得其地,不得于部队之情况,都将不能取胜”。苏中战役中,粟裕从战略和战役全局出发,谨慎地判断和甄选作战目标,力求做到打敌“七寸”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苏中首仗,粟裕之所以选择宣泰地区和敌整编第八十三师作为作战地区和对手,主要是基于对整个战争形势和战场态势的客观分析,通盘考虑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因素做出的正确选择。从政治上讲,宣家堡和泰兴是国民党在停战令生效后违约侵占的,把首仗选在宣泰,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,是自卫性质的保卫战,我军在政治上更站得住脚。从对手看,该敌系蒋军嫡系,全副美式装备,战斗力较高,但缺点是过分骄傲自大。从地点看,歼灭宣泰之敌,泰州和南通两方之敌的间隔被扩大了,我军就可以顺势转用兵力,连续作战,打开局面。
用兵灵活,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。灵活用兵是粟裕指挥作战的一大特色,力求“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,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,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”。苏中战役中,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具体运用上,粟裕不拘泥于过往的经验,而是根据敌情、我情及战场情况灵活调度和使用兵力。在我方数量处于劣势时,可以集中力量对一个目标形成优势;在我方数量处于优势时,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形成压制。正如战役总结时粟裕指出:“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,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,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。”这是粟裕在全局劣势和被动中争取局部优势和主动,最终战胜敌人的基本方法。
在整个苏中战役中,敌我兵力对比几乎达到4:1,敌众我寡,武器敌优我劣,敌人处于绝对优势。但在每次战斗中,粟裕都能通过灵活机动的调整兵力,使我对敌形成优势。如在宣泰、如南、李堡、丁堰的4次战斗中,粟裕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,始终对敌保持3倍以上的兵力。有时为了确保全歼敌人和速决战斗,甚至还集中4至6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。正是由于粟裕乘敌之隙,灵活用兵,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实行各个击破,才实现了七战七捷的伟大创举。
机动作战,能动地创造捕捉有利战机。苏中战役的胜利,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有利因素,但是与粟裕在战役指挥上以智取胜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能动地选择和创造战机分不开。粟裕对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既善于遵循,又不拘一格,“用法不宗法”。七次战斗中两个防御战和五个进攻战密切配合,进攻战战机的创造和捕捉各具特色,利用敌人的大意和错觉,使之丧失优势和主动,“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”。
对于机动作战的要领,粟裕说过这样一句话——“叫花子打狗,边打边走”,即通过机动创造战机,通过机动集中兵力,通过机动打敌薄弱,通过机动达成速决。宣泰战斗后,粟裕在敌增援泰兴、进犯黄桥时,摆下少数兵力佯攻泰兴城内之敌,不取而示之取,给敌人造成我主力部队还在西边的错觉,引诱如东之敌大举向如皋进犯。粟裕则乘隙果断转移兵力,远程奔袭一百几十华里,直插如皋之敌侧后,创造了机动歼敌典范。
苏中战役中,敌我双方主要机动手段仍是徒步行军。粟裕指挥我方军队,发挥“打得、跑得、饿得”的顽强战斗作风,每次战斗都能做到快速机动,按时到达,抢占先机。在丁林战斗中,短短6天时间行军150公里,连打3仗,每仗皆胜,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。如南战役后,敌又进攻我苏中重镇海安。粟裕先以小部兵力实施运动防御,杀伤和消耗敌人,然后撤出海安,给敌以“苏北共军大势已去”、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,主动示弱,纵敌骄傲冒进,从而抓住了敌骄兵轻进这一有利战机,取得李堡之战的胜利。
联系群众,坚持发挥人民战争特有优势。人民战争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,也是我军的优势所在。粟裕深得其精髓,在苏中战役中坚持实行人民战争,从人民中汲取力量。为更好地发动地方群众支前,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,粟裕领导华野在苏中解放区抓紧了清算、减租、惩奸、反霸斗争等工作,限制和打击了封建势力,切实保障农民的实际利益。同时,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,彻底推翻封建剥削制度。这些都为之后支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,使人民群众更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支前大潮中去。
战役发起前粟裕专门成立苏中后勤司令部,并在各县、区分别成立后勤司令部、后勤大队,组织成立后勤委员会,下设民兵参战团、后勤供应站、运输站、护路养路队等多级组织。战役开始后又先后组织15万民工随军运转,近50万人直接为前线服务白银杠杆,苏中地区900万人民权利保障。后勤支前在作战中做了大量工作,付出了巨大牺牲,真正做到了“一切为了前线”“一切为了胜利”。在丁林战斗中,我方缴获到敌人的一辆大卡车,指挥部命令立即将它运到后方去。当时丁堰大桥早已被炸毁,为了临时开辟一条通路,人民群众自发拆去了12间房子,使汽车及时被运送出去。粟裕还特别重视发挥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的作用,发挥他们点多面广的优势,有的在钳制方向担任阻击任务,有的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,有的担负防特锄奸、看管俘虏等任务,他们积极配合主力参战,与主力部队一起续写了人民战争的壮丽篇章。
敌人苏中战役粟裕兵力战役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